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晋南新闻新闻中心
晋南新闻

公司特邀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行业政策”

出处:山西立恒集团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28 16:26:18

           中钢协副秘书长、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卫解读“十九大报告行业政策”

 

                                             会议现场

    本网讯(记者 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产业如何发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1227日晚,公司特邀中钢协副秘书长、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卫前来公司对“十九大报告”行业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石洪卫首先对2017年钢铁产业运行态势作了总体概括。他指出,2017年,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内钢材市场消费稳定,供给能力收缩,2016年以来,国家累计完成压减产能超过1.15亿吨,淘汰落后产能(“地条钢”)超过1.2亿吨,产能利用率整体提升到合理水平,特别是长材产能严重过剩态势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市场无序竞争态势得到有效改变。钢铁生产用原燃料总体坚挺,钢材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已进入新一轮的盘整期,企业效益明显回升,钢材出口降幅较大,进口略有增加,国际钢材市场生产与消费基本稳定。

    石洪卫指出,钢铁产业供给侧改革主要内涵是“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主要内涵是“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具体表现为:树立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运用“互联网+”,变革生产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EVI等技术营销模式;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品牌建设体系;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树立绿色制造示范企业。他指出,《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重点任务是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完善钢铁布局调整格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钢铁有效供给水平、发展智能制造、推进绿色制造、促进兼并重组、深化对外开放、增强铁矿资源保障能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从钢铁材料角度来说,钢铁材料是‘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产业,这将改变钢铁产品的内在需求结构,带动新型钢铁材料的基础机理研究,进而为钢铁产品的品种研发、质量改善、性能提升等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从智能化制造角度来看,钢铁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动整体仿真建模技术、物质流和能源流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发,实现钢铁工业的基础流程与互联网的全线连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整个全工序、全流程的智能化。”石洪卫表示。

    “中国的钢铁需求已经进入峰值平台区,‘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呈现建筑业用钢与制造业用钢并举的格局,总需求相对平稳;‘十四五’期间,将呈现以制造业用钢为主、建筑业用钢为辅的格局,总消费量呈下降态势,总需求将稳定在6亿吨/年左右。钢铁企业最终将呈现特大型行业引领型企业、专业化行业引领型企业、大型区域性主导型企业、中小型区域性配套型企业四种格局。”对于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石洪卫表达了以上观点,同时,他希望钢铁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改进研发模式,变革商业模式,有效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削弱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强化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打造技术强企、环保强企、经营强企、运营强企、规模强企。

    曲沃县副县长崔权利,公司董事长郑家平,总经理张天福,总经理助理解文彦,副总经理武建伟,财务副总监赵登科,副总经理王军伟,总经理助理、聚鑫物云副总经理王龙及各分厂、处室车间主任、科长以上共300余人聆听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