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工信部副部长:坚决打好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

出处:中国钢铁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18 14:36:04
“必须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抓紧、抓好。”近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6年理事(扩大)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谈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时这样表示。
当前,钢铁行业形势严峻,钢材价格已连续4年下跌,行业处于普遍亏损状态,停产、半停产的“僵尸企业”数量增多。从有关数据看,我国粗钢产能已经超过11亿吨,而2015年的产量只有8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如不采取措施,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辛国斌说,“我们通过研究认为,钢铁消费峰值已经出现。从趋势看,未来钢铁需求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现在已不再是周期性过剩,而是严重的绝对过剩。”
在总量过剩的背景下,钢铁业还面临着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低端产品过剩、部分高端产品却需要进口。现在,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1000万吨以上钢材中,仍有300万吨左右不能自给。
“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是躲不过、绕不开、必须闯的难关,而且早比晚好、快比慢好,越拖付出的代价越大,必须痛下决心、背水一战。”辛国斌表示,要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重点要抓好三项任务。
一是要严控新增产能。中央已经明确,今后坚决停止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备案的新增钢铁产能项目,确因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新建的,必须按照减量置换原则办理,确保产能不再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将加大对地方项目备案、产能置换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禁止违规新增产能,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肃追究责任,对典型案件还要进行公开曝光。
二是要压缩存量产能。“僵尸企业”占用、浪费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虽然目前处在“休眠”状态,但市场一转化,又会“死灰复燃”,恶化行业发展环境。因此,必须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抓紧、抓好。辛国斌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级财政也已经或正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解决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等问题,并要求地方政府坚决停止对“僵尸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银行续贷等政策支持;能兼并重组的要加快兼并重组,无法兼并重组的要依法破产。企业是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坚决抛弃“熬过去”的思想,杜绝观望等待的态度,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同时,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三是主动减少过剩产能。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过剩产能不属于落后产能,是合法建设、合法经营的,但不下决心退出一批,行业整体就无法走出困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引导一批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主动关闭退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需要,通过调整发展战略退出一批产能,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总之,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手段,实现钢铁行业产能达到合理水平,实现供需再平衡。
“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困难的原因,有总量过剩方面的问题,但核心问题还是结构性的: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辛国斌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产品品种档次和质量水平差距明显,高铁、核电、汽车、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钢材品种在性能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等方面还难以满足需求。
“钢铁企业要主动与下游用户对接,以终端产品需求为导向,开发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高端钢材,提高中高端钢材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辛国斌表示,“目前,《促进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试点方案》也在制定中,初步考虑是选择一批城市、工程、企业开展试点,通过试点推动解决制约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的问题,促进形成钢结构建筑市场化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