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中国东盟港口合作不断深化 共同打造“四位一体”国际大通道

出处:宝钢新闻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23 08:42:25

        据新华社信息  近年来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港口合作正在不断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港口基础设施不完善,通关便利化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相关人士建议,统筹规划互联互通目标路径,建设中国—东盟港口群,尽快形成江海联动、水陆并进、空港衔接、铁海联运等“四位一体”的国际大通道。
                                                                         港口合作不断推进
       不久前,作为我国西部唯一沿海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二三期正式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面向东盟合作的自由贸易港、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和加工贸易基地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去年,我国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合作也成为推进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运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对港口合作和物流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和深化发展,“零关税”政策的相继推行,东盟各国市场和投资的开放,双方加强建立港口合作网络的条件日益成熟。
       《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论坛宣言》去年正式发布,明确我国与东盟10国的沿海港口城市自愿加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双方将加强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将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合作项目提供支持。作为与东盟隔海相望的城市,钦州市正积极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的建设。与此同时,粤港澳港口群已成为全球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目前广州港开通挂靠东盟等国家港口的航线达30多条。江苏、福建等东南部省市的港口也与东南亚国家港口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港口基础设施待完善
       业内人士指出,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港口互联互通仍相对滞后,港口基础设施不完善、通关便利化程度低等问题仍较为普遍。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东盟部分国家港口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制约了港口互联互通和海上合作的进展,我国港口自身硬件实力仍然较弱。部分港口缺少远洋船队,集装箱码头和深水港较少,国际航线相对单一。在中国—东盟区域间的海运运输线路上,部分国家间的直通航线尚未开通。
       业内专家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国与东盟之间90%以上的产品已实行零关税,口岸通关的关税瓶颈已经消除,目前最大的制约在于通关便利化不够。国内港口间的“大通关”格局尚未形成,还需形成共识和相关机制。同时,专业人才也成为制约港口合作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目前经过专业培养的人才仍很缺乏,缺少既懂得国际商贸物流术语的应用,又要懂得各国的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各国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设施情况的人才。
                                                                       统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
       相关人士指出,我国与东盟之间的海上互联互通将使经济合作成本大大降低,合作效率将进一步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双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这就需要建设中国—东盟港口群,完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与机制,扩展至我国东部沿海、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等主要港口;建设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着力提升内河通航能力;完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西南地区通往港澳的水上通道,实现江海联动;深化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多地港口负责人建议深入推进“大通关”模式,建立“一个窗口”对外、高效便捷的口岸管理与通关体制;同时,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区域内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