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信息 去年以来,尤其是国内铁矿石期货上市后,铁矿石定价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国际三大矿山的价格“垄断堡垒”正出现裂痕并不断蔓延。最直观的表现,一是国内各大钢厂在铁矿石采购上的长协订单占比出现下滑,更多是直接去港口采购铁矿石现货;二是国内钢企、贸易商在议价时,不仅会照旧参考普氏指数、新加坡掉期价格,同时也会参考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价格,且后者铁矿石期货走势相较前二者有领先意义;三是新加坡掉期市场弊端显现,产业客户回流国内进行套保。
长协矿占比萎缩
“以前包括我们在内的大部分钢厂铁矿石订单中,长协矿占比高达70%,因为长协矿在价格上对大钢厂是有折扣的,而当时市场上的现货价格却并没有优势。同时,铁矿石的品质以及钢厂自身的高炉需求比较复杂,考虑到长协矿合作更稳定,品质也有保障,所以钢厂更愿意拿长协。但是,近几年钢材现货价格持续下跌,钢厂主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出于降本考虑,钢厂也被迫调整用料结构,对铁矿石订单长协矿比重做了适当缩减,港口采购现货矿石的数量有所增加。”南京钢铁证券部投资室相关人士表示。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铁矿石进口数量迅猛增加,而国内需求则持续低迷,钢厂补库不积极,随采随用,使得铁矿石价格直线下跌,国际矿价去年年初至今跌幅接近60%,贸易商几乎进口一船亏一船。为了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往往在铁矿石到港后便尽快抛售,因此港口现货矿价目前较长协矿价格更低,钢厂也都愿意直接前往港口采购现货矿。
一直以来,国际市场拥有影响力的铁矿石现货指数有环球钢讯(SBB)的TSI指数、金属导报(MB)的MBIO指数与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普氏指数,其中以普氏指数较为主流。长协矿价格便是参照普氏指数的季度、月度价格加上一定升贴水制定的,长协矿采购占比出现一定萎缩,表明港口现货市场价格正在动摇普氏指数的定价地位。
新加坡掉期风光不再
除了普氏指数以外,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掉期价格也是铁矿石定价的风向标之一。新交所的铁矿石掉期属于场外市场的衍生品工具,采用现金结算,在国内铁矿石期货上市之前,国内有一些钢铁企业、贸易商会通过这一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但这一产品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其流动性十分匮乏。
从成交数据上看,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上市首月即成交127.45万手,折合现货1.27亿吨,超过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掉期2012年1.09亿吨的成交总量。新交所掉期运行至今,最大日成交量是5800手,即290万吨;日持仓量约5万手,即2500万吨。而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日最大成交量是138.6万手,即1.386亿吨;日持仓量约68.6万手,即6860万吨。
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正凭借其巨大的市场容量,吸引更多的产业客户,对新交所铁矿石掉期形成分流。除了流动性方面的优势之外,业内分析师指出,铁矿石期货较新加坡掉期在信用风险、价格公信力、合约设计以及结算方式方面,也有着显著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国内企业参与铁矿石期货套保的比例更多。
就提高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化程度问题,中钢协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太高,去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超过4亿吨,占铁矿石进口总量51%,但谈判和议价过程中却没有话语权。如果我国铁矿石全球化的步伐能够加快,不仅能服务于国内的钢铁、矿山、贸易商,也能服务于全球的矿山和钢铁企业,那么其话语权就会大幅提升。
宏观经济
国内铁矿石期货上市后 全球铁矿石定价垄断格局悄然生变
出处:宝钢新闻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12 1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