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台《工商时报》:大陆企业海外矿产投资收益甚微

出处:宝钢新闻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09 10:06:39

        据新华社信息  台湾《工商时报》近日报道,近年来,大陆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但面临的风险也在持续增加,除了并购价格连番上扬,大陆企业对国际投资环境了解不足及较难适应,也造成多数海外矿产的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尽管大陆企业在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上已投入数百亿美元,但迄今只有少数项目形成产能,大多数仍在建设之中。这些项目主要集中于西澳、加拿大、西非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多为绿地投资,水、电、铁路、港口等主要基础设施匮乏,这些投资难以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大陆企业在海外的铁矿石资源占有量已逾380亿吨,不过真正能变成供应量的却很少。
        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大陆境外已投产矿山项目的权益成品矿年产量为5500万吨。大陆参与世界铁矿石资源合作开发的目标是:境外权益矿占中长期进口的比率达到40-60%。但受制于铁矿石投产周期较长和企业海外拿矿经验不足等因素,大陆海外权益矿占进口铁矿石的比率尚不足1成。投资效益之所以不彰,专家分析,大陆企业进入世界资源市场的步伐太慢,世界级矿山都已被国际矿业巨头垄断,就连中低成本的矿山资源也被瓜分殆尽。力拓日前在一场说明会上声称,其铁矿石生产成本每吨不到25美元,加上税费、特需使用费及运费等,力拓铁矿石至中国大陆港口的到岸成本每公吨只有47美元。和大陆矿业每公吨成本动辄上百美元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王建军分析,品位较好的铁矿石,要形成1000万吨产能需要投资20亿美元,即便是低品位的也需要30亿美元,加上铁路、港口等建设,又要投入几十亿美元。他指出,这样大的投资成本令大陆企业倍感压力,尤其在目前钢企盈利水平普遍不佳的情势下。王建军表示,很多铁矿专案因为品位低,造成单位开发成本较高,还有很多尚处于可行性研究过程的专案,没有具体成本资料。他坦言:“这样的成本根本无法与世界三大矿企竞争”。即便大陆企业海外投资之路未能一帆风顺,王建军仍认为,大陆企业不能因为短期经济形势变化而放缓投资步伐,今后十年应进一步加大海外开矿力度。